查看原文
其他

祝贺!曹云龙院友入选2021年度中国“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竺院人物


曹云龙  北京大学副研究员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2010级求是科学班院友,物理学专业。2019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师从谢晓亮教授,同年8月回国入职BIOPIC,任谢晓亮课题组研究助理。主要从事单细胞组学特别是甲基化研究及测序技术研发,发明了高度灵敏的单细胞CABERNET甲基化测序技术,并应用于细胞发育和分化中DNA甲基化研究及癌症早筛。


1月22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1年度中国“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揭晓,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谢晓亮课题组曹云龙副研究员(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2010级求是科学班院友)因在新冠中和抗体药物方面的研究成果入选。


获奖理由:他利用高通量单细胞 VDJ 测序成功筛选出强效新型冠状病毒中和抗体,为新冠的疫苗研发和治疗开启新大门。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曹云龙院友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多篇关于新冠病毒免疫研究的重要论文,其中新冠中和抗体药物研制、疫苗加强第三针有效性评估和奥密克戎株免疫逃逸的创新性研究结果为抗击疫情做出了突出贡献。

 

2020年初新冠疫情伊始,曹云龙院友和谢晓亮院士迅速召集合作团队,利用课题组在单细胞测序技术领域的特长,首次利用高通量单细胞VDJ测序,快速从新冠康复者B细胞中筛选出大量新冠病毒高效中和抗体,其中编号为DXP-593、DXP-604的两个中和抗体疗效突出,两者组合成抗体鸡尾酒疗法更加显效,均具治疗及预防功效。两篇论文发表于Cell【1-2】,目前他引超过910次。DXP-593已完成I期和II期新冠患者治疗临床试验。新冠病毒贝塔株、德尔塔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后,国际上绝大多数中和抗体药物都相继被逃逸和失效。所幸的是,曹云龙院友与合作团队发现的DXP-604是国际上为数极少的对所有变异株特别是奥密克戎株有效的中和抗体,目前已完成安全性正在进行治疗临床试验。2021年10月份北京疫情反复时,DXP-604获批在北京地坛医院作为同情用药紧急使用,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核酸转阴时间大幅缩短,无一人转为重症。此后,DXP-604已被绍兴、西安、郑州、天津等地相继作为同情用药,在超过300名患者上紧急使用。该中和抗体药物的研发成功为新冠疫情防控做出了杰出贡献。

 

曹云龙院友另一贡献是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来评价国产疫苗的有效性。他和合作团队发现现有疫苗对德尔塔株抗御能力下降。但接种第三加强针,即使在注射灭活疫苗第二针12个月以后,仍能在7天内唤醒免疫记忆,14天达到免疫峰值,从而有效抗御德尔塔变异株。结果表明,第三针的最佳接种时间是在第二针之后的6个月,效力至少可维持9个月【3-4】。此成果为疫情防控政策如注射加强第三针等及时提供了数据支持。

 

新冠病毒迄今为止突变最严重的变异株奥密克戎出现后,现有疫苗与中和抗体药物能否有效应对变异株迅速引起全球及国际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曹云龙院友与合作团队迅速攻关,利用新研发的高通量酵母显示技术,对247个新冠中和抗体的逃逸图谱、结合表位、以及对奥密克戎各个氨基酸突变的响应做了系统性研究。该工作发现超过85%的现有中和抗体被奥密克戎株逃逸,且具体解释了奥密克戎株免疫逃逸的机制,论文在Nature发表 【5】。另外,团队同时发现非典康复者体内的部分冠状病毒广谱中和抗体对奥密克戎株具有极高活性,这对于研制针对奥密克戎株与未来变异株的新一代疫苗及中和抗体药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Innovators Under 35简介

从1999年开始,《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从世界范围内的新兴科技、创新应用中遴选出 35 位 35 岁以下的对未来科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创新领军人物,涵盖但不限于生物技术、能源材料、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新兴技术领域。在历年的获奖榜单上,有许多在具有产业化潜能的领域方面坚持科研使命的获奖人,也有海外顶尖学术机构的科学家们,这其中有超过半数以上的获奖者,都取得了世界级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与发现。


参考文献:

  1. Cao, Y. et al. Potent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SARS-CoV-2 Identified by High-Throughput Single-Cell Sequencing of Convalescent Patients' B Cells. Cell 182, 73-84 e16, 2020.
  2. Du, S., Cao, Y. et al. Structurally resolved SARS-CoV-2 antibody shows high efficacy in severely infected hamsters and provides a potent cocktail pairing strategy," Cell 183, 1013-1023 e1013, 035, 2020. (co-first author)
  3. Cao, Y. et al.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to circulating SARS-CoV-2 variants elicited by inactivated and RBD-subunit vaccines. Cell Research 31, 732–741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422-021-00514-9
  4. Cao, Y. et al. Humoral immunogenicity and reactogenicity of CoronaVac or ZF2001 booster after two doses of inactivated vaccine. Cell Research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422-021-00596-5
  5. Cao, Y. et al. Omicron escapes the majority of existing SARS-CoV-2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Nature(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385-3



详情请见下方链接👇:
科学之光再度闪耀:“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21年中国区入选者公布!



排版:陈茗

来源: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DeepTech深科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